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投稿指南
版权转让协议
期刊订阅单
 
建筑技术杂志社
 
 扫描二维码,快速进入
《建筑技术》官方主页
 
 
2017年 第48卷 第3期   2017-03-15 出版

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试验研究
施工技术
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230 岩溶隧道涌水注浆加固关键技术研究
程强强1,2
某大型隧道穿越富水岩溶地层,结合该隧道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突发涌水事故原因,采用一次成孔自上而下分段注浆的关键加固技术。监测结果表明,该注浆加固技术效果好,克服了反复扫孔的缺陷,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施工时间。
2017 Vol. 48 (3): 230-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33 基于不同后注浆方法的桥梁桩基沉降分析
张荆晶1,夏张琦2
采用慢速维持荷载堆载法,分析采用3种不同后注浆条件(桩端注浆,桩侧注浆,联合注浆)及未注浆条件的桩基沉降特性,结果表明桩基采用后注浆能有效控制桩基桩顶沉降;与未注浆桩相比,桩端注浆桩可减少沉降0.86 mm,桩侧注浆桩可减少沉降1.32 mm,联合注浆桩可减少沉降1.42 mm;采用后注浆后,桩基荷载–沉降曲线近似为直线,其极限荷载较未注浆有较大提高。
2017 Vol. 48 (3): 233-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36 地铁区间浅埋暗挖施工对周边建筑安全的影响研究
崔凤
地铁浅埋暗挖法施工时,会对周边的建筑安全产生影响,造成建筑开裂甚至坍塌等严重后果,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介绍浅埋暗挖法施工对周边建筑影响的数值分析评价方法,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2017 Vol. 48 (3): 236-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39 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分析 Hot!
张荫,刘国强,孙淮
西安市地铁四号线后村站工程中,通过理论分析、现场监测和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根据降水方案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基坑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展开研究,并将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合理性,提出减小基坑降水对周围环境影响的应对措施,可用于指导基坑施工。
2017 Vol. 48 (3): 239- [摘要] [HTML 1KB] [PDF 4230KB]
243 复杂条件下深基坑沉箱止水井点降水施工技术
马南湘,马骏
南宁万汇华府基坑施工中,针对多层地下水及防空洞的复杂条件,同步采用井点降水+钢板,局部辅助堵漏的施工方法,在短期内满足混凝土浇筑要求,节省了工期,保证了质量,并降低成本74 940元,该做法已获批广西自治区级工法,社会效益良好。
2017 Vol. 48 (3): 243-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45 考虑动水压力作用影响的矩形深水桥墩地震响应分析
卢华喜,郑孝辉,周珍伟
基于Morison方程法,采用附加质量考虑动水压力的影响研究在动水压力作用影响下,矩形实体桥墩与空心桥墩的自振特性和地震响应峰值随水深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桥墩入水深度、迎水面越大,动水压力作用使其自振频率折减越大,且相对于实体桥墩而言,空心桥墩自振特性改变更大。随着水深的增加,动水压力对桥墩地震响应的影响也增大,顺桥向(迎水面大)地震响应峰值增大幅度大于横桥向(迎水面小),其最大差值约达150%;空心桥墩地震响应峰值增大幅度大于实体桥墩,其最大差值约70%。
2017 Vol. 48 (3): 245-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49 京石客专声屏障桩基础水平静载试验及数值分析
孙建超1,叶朝良2,刘尧军2,毛红梅1,郭亚宇1
对京石客运专线路基声屏障桩基础进行水平静载试验,测试桩顶位移、桩身弯矩,确定其临界荷载,重点研究其变化规律,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预估最大水平荷载下,桩顶水平位移很小,本试验桩水平承载力很大,水平临界荷载为360 kN,桩身弯矩分布沿桩身先增大,后减小,呈马鞍形,最大弯矩出现在桩顶下1~2 m的位置,并给出该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的建议值,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2017 Vol. 48 (3): 249-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53 城区电缆通道建设引发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分析
林国新
从实际工程问题出发,总结归纳多年来福建省内城区电力电缆通道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提出了以常见电缆构筑物施工工法为分类依据的主要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并提出预防与治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017 Vol. 48 (3): 253-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56 沪昆客专贵州段典型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研究
马振华
应用地质调查法、TSP、地质雷达和红外探测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岩溶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以沪昆客专贵州段为例,在研究区段岩溶发育特征和各类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总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的技术组合、运用程序及其工程效果,以提高铁路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水平。
2017 Vol. 48 (3): 256-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59 小间距平行隧道施工加固措施和影响因素分析
张建新1,2,涂川3,李岩2
以天津软土地基小间距平行隧道为背景,在对实际加固方案分析基础上,采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对小间距平行隧道掘进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分析不同加固方式和加固范围对先行隧道的影响,提出不同加固方式的影响规律与合理的加固范围,并分析盾构顶推力、隧道间距和地基土弹性模量等因素对先行隧道的影响。
2017 Vol. 48 (3): 259-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63 超大深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
李志通1,梁向前2,袁晓文1
某超大深基坑工程,上部采用土钉墙,下部采用桩锚支护;考虑时空效应,对基坑壁中部范围进行加强。采用顺作法,深基坑及基础工程分区流水施工,采用天然土坡道将基坑深部土方外运出坑外。根据土质情况,支护桩、工程桩分别采用长螺旋钻机、旋挖钻机成孔。工程桩在上层土方开挖后进行坑底施工。结合施工现场具体条件确定施工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7 Vol. 48 (3): 263-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66 地铁隧道下穿雨污水管线变形分析
王利民
基于Peck经验公式,建立地表或地层沉降与管线接口变形的内在联系,同时建立管线接口变形的计算模型。并以北京地铁十号线西土城站下穿污水管线为案例,计算管线变形值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为类似施工提供参考与借鉴。
2017 Vol. 48 (3): 266-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69 软土地区多种支护形式综合应用施工技术
焦挺,金承良
温州电厂四期工程位于软土地区,基坑工程中根据不同的深度和形式采用搅拌桩、钢板桩和砖砌体挡墙等多种支护开挖方式,并利用原有的基坑支护桩采取喷锚加固措施,实现了软土地基多种支护形式的综合利用。
2017 Vol. 48 (3): 269-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71 基于BIM的地铁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方法研究
欧阳业伟,石开荣,张原
在分析地铁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中的不利影响因素及传统施工进度管理方式不足的基础上,研究基于BIM的地铁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方法,给出4D虚拟建造技术、图形化施工进度管理、可视化施工模拟及碰撞检测的实现方法,结合工程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比传统方法更加形象直观,该法可实现信息的集成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2017 Vol. 48 (3): 271-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75 BIM在建筑工程岩土勘察三维虚拟现实可视化中的应用
张国峰
介绍三维地质建模的基本信息,提出了三维岩土勘察地质建模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流程,对三维岩土勘察地质建模补充模块开发提出面向对象、界面友好、功能独立的开发原则,并以某工程的地质环境三维建模为例,介绍数据采集和预处理、表面模型构建、实体模型构建的基本流程。
2017 Vol. 48 (3): 275-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78 考虑地层蠕变的基坑水平支撑稳定性探究
蒲瑜1,2
西原正夫模型可描述土体的蠕变特性,通过推导西原正夫卸载时的蠕变及流变本构方程,利用C++语言将蠕变本构模型程序化,基于该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基坑开挖完成后立柱桩在不同基坑宽度下的隆起规律,发现基坑越窄立柱桩隆起速率及隆起量越低,并研究了立柱桩隆起量与水平支撑安全轴力间的关系,得到长度越短的支撑所提供的支撑轴力越大,但对应允许的立柱桩隆起位移却较小,根据水平支撑极限弯矩求得立柱桩竖向位移表达式。
2017 Vol. 48 (3): 278-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82 内墙插入比对坑中坑基坑变形影响的敏感性分析
侯新宇,薛必芳,刘娟,火映霞
以苏州某地铁换乘站坑中坑为基本模型,采用土体卸载条件下的HS有限元模型,系统研究了内墙插入比对坑中坑基坑支护结构和基坑土体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墙侧移受内墙插入比影响甚微,除内墙插入比0.25时出现踢脚破坏外,内墙墙身、墙顶侧移随内墙插入比增大而增大,而内墙墙脚趋势相反。内坑底在距内墙10 m附近出现显著隆起区,最大隆起量在96~99 mm范围内并不受插入比影响,但隆起范围随插入比增大而增加;在显著隆起区外,内坑隆起量稳定在90 mm,且不受插入比影响。外坑坑底隆起和外坑坑背沉降受内墙插入比影响较小。
2017 Vol. 48 (3): 282-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85 相邻深基坑施工支护方案优选
沈海云,朱雪欣
针对相邻深基坑施工技术复杂性,采用基于熵–shapley值组合赋权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方案进行评价。首先建立包括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及信息化为主的一级指标及与之对应的13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熵值法和非可加测度的shapley值分别确定定量和定性指标权重;最后利用模糊数学理论进行相邻深基坑施工支护方案的优选。分析表明,该评价体系全面、合理,评价方法简单可行,提高了决策的可靠性。
2017 Vol. 48 (3): 285-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试验研究
289 基于Gray-Shapley的大型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王友国,王秀代
充分考虑系统内部安全风险指标的关联性和灰色不确定性,利用Shapley非可加测度进行客观赋权,并结合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了Gray-Shapley大型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最终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该评价模型对大型工程项目进行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017 Vol. 48 (3): 289-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93 基于FLAC3D的多台阶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杨青莹1,李慧2
为掌握多台阶岩质边坡在开挖过程中的动态变形特性及预应力锚索加固对其稳定性的影响,以具体岩质边坡工程为例,利用FLAC3D模拟分析其在开挖过程中及形成后的变形特征;对比分析两种加固方案时的加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开挖易使局部岩体发生破坏;预应力锚索的使用使岩体边坡的安全系数提高了21.3%;采用边开挖边支护方案能很好地约束岩体水平位移,并可有效改善边坡的应力分布。
2017 Vol. 48 (3): 293-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96 基于经典Drucker-Prager破坏准则的岩体滑移线理论
黄波1,2,李钢1
现有的滑移线理论主要求解土体极限承载力、土坡稳定性等问题,在求解岩体的承载力、稳定性的问题时,现有的滑移线理论应用到求解岩体的强度破坏问题中存在诸多的不足。考虑岩体的非线性破坏特性和中主应力的影响,基于经典(D-P)岩石强度准则,引入中主应力参数m,推导适应于岩体的滑移线理论,能更准确地应用到岩石中,并结合算例对推导的公式进行了验证。进而为滑移线法在求解岩质边坡和岩基承载力等岩石破坏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2017 Vol. 48 (3): 296-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99 基于模糊聚类与GCA的高速公路融资模式选择研究
赵辉,王昇平,黄伟杰
以高速公路融资模式的特点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模糊聚类算法与灰色关联分析(GCA)相互依存的高速公路项目融资模式选择方法。在GCA原理的基础上,主要阐述如何利用模糊聚类来协同GCA处理较多数据时较为复杂的问题。对影响融资模式的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后,建立模糊聚类和GCA的融资模式选择评价模型;最后应用该模型对10个典型的融资模式影响因素进行计算和预测。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对于高速公路融资模式的选择是确切可行的,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2017 Vol. 48 (3): 299-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02 混凝土加固植筋技术研究进展
李悦,张国胜,刘雄飞
混凝土加固植筋技术因其施工方便、性能可靠、布置灵活等优点在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总结国内外关于植筋的破坏模式、本构关系、影响植筋性能的因素、高温下植筋性能的研究进展,分析植筋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2017 Vol. 48 (3): 302-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05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管理建筑工程信息研究
石东升,刘强,兰秉昇,张良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通过数字编码将信息存储到附着在标示物的RFID标签中,通过无线电波读写信息。RFID标签具有存储信息量大、使用寿命长、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讨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用于建筑工程信息管理的可行性,探索一种全新的建筑工程信息管理模式,为加快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进程、提高建筑行业管理水平提供思路及参考
2017 Vol. 48 (3): 305-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08 倾斜翅片平板太阳能集热器试验研究
管振忠1,2,3,王崇杰1,2,3,薛一冰1,2,3,王艺涵1,2,3
对倾斜翅片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效率及使用该集热器的热水系统得热量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平板集热器相比,倾斜翅片平板集热器具有更平缓的集热效率曲线,垂直安装时用于热水系统得热量更高,为建筑立面垂直一体化安装及构件化提供了更多依据。
2017 Vol. 48 (3): 308-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11 焊接接头预应力管桩耐久性研究
周晓龙1,萧凡2,廖红3,姬耀斌4,金波1
焊接接头预应力管桩耐久性主要涉及桩身、金属端头、焊接接头耐久性方面,管桩焊缝是管桩传力和保证桩体结构整体性的关键部位,常见施工行为下焊接接头焊缝存在质量隐患,将严重影响接头焊缝的耐久性,针对常见施工行为的焊接接头设计耐久性试验方案,焊接接头预应力管桩寿命评估应建立在特定条件下对管桩桩身、金属端头、连接焊缝等部件耐久性进行综合评价考虑,并从管桩生产、设计、施工环节有效改进管桩整体耐久性。
2017 Vol. 48 (3): 311-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14 载荷对掺合料高强混凝土吸水性能的影响
杨捷,李兵,张连英
对经过0%σc, 50%σc, 65%σc, 80%σc(压缩强度极限)4种载荷等级循环加载后的单掺粉煤灰、单掺矿粉和复合掺料混凝土进行吸水性试验研究。观察其表面吸水概貌,分析载荷等级对吸水高度和吸水率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载荷小于50%σc时,孔隙结构发生弹性变形,微裂纹发展缓慢;当载荷在50%σc~65%σc范围内,混凝土试件中出现少数裂纹;当载荷大于65%σc时,混凝土试件中出现较多数贯穿裂纹;随着载荷等级增大,混凝土的吸水高度和吸水率明显增大,吸水高度h与t1/2呈负指数关系。
2017 Vol. 48 (3): 314-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16 江苏省绿色建筑推广的探索与实践
白玉萍
从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出发,研究其推广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和外在配套机制,分析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历程及现状,以及江苏省绿色建筑推广机制、绿色建筑发展的不足及解决措施,其发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参考借鉴,可为绿色建筑在全国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经验参考。
2017 Vol. 48 (3): 316-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20 碎石非常不规则颗粒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宋少民,郭丹,李莉
为改善粗骨料粒形,提出粗骨料非常不规则颗粒的概念,研究碎石非常不规则颗粒含量对混凝土流动性、强度、耐久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碎石非常不规则颗粒含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强度和耐久性随之下降。因此,为提高混凝土性能,碎石非常不规则颗粒含量应作为一项技术指标进行控制。
2017 Vol. 48 (3): 320-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22 建筑砖渣加固软弱土地基施工试验应用研究
李天成,王贵元
对建筑砖渣土进行室内颗粒分析及加固地基现场试验,研究建筑砖渣土加固地基荷载板试验数值模拟,并进行现场建筑砖渣土地基改造,结果表明这是有效利用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益尝试,对减少破坏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
2017 Vol. 48 (3): 322-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25 婺源复式江南古街设计中建筑景观环境的塑造手法
张立博
江西“婺源复式江南古街”设计中,采用“因需置地、因地制宜、因宜制奇,因奇制趣、以趣致胜”的理念及手法,结合当地建筑的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徽派古街的建筑景观环境。
2017 Vol. 48 (3): 325-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施工技术
328 东北寒冷地区新型节能建筑墙体构造创新设计
何梦璇,袁晓萍,李聪,方光秀
以东北寒冷地区外墙外保温墙体构造为研究对象,依据东北严寒地区已成功实施的建筑墙体外保温文献资料及工程实例,进行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的构造体系深化设计,并提出了东北寒冷地区新型建筑墙体节点的创新构造设计,可供东北严寒地区类似工程借鉴。
2017 Vol. 48 (3): 328-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32 工业废渣联合固化疏浚淤泥填筑路基施工技术
彭以舟1,邹胜勇1,陈晓波2,刘保库2
滨海软土地区河网密布,河网疏浚产生大量高含水率疏浚淤泥,淤泥需占用大量堆场,若制作为轻质填料,可用于填筑路基;工业生产产生大量磷石膏、碱渣、废旧轮胎等废弃物也需处理。对此采用磷石膏碱渣和废弃轮胎橡胶粉联合固化疏浚淤泥填筑路基,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2017 Vol. 48 (3): 332-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建筑技术
● 郑重声明
● 声明
● 重要通知
● 欢迎订阅《宏观经济管理》
● 《建筑技术》荣获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
● 《建筑技术》喜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 《建筑技术》2017年分类总目次
【公告】《建筑技术》再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
【公告】《建筑技术》《建筑技术开发》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
● 《建筑技术开发》征稿启示
期刊订阅
● 第七届(2012—2015年)《建筑技术》《建筑技术开发》优秀论文评选揭晓
● 热点文章
● 征订声明
 
 
?
版权所有 © 2011 建筑技术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广莲路1号建工大厦A座9层,邮编100055 电话:(010)68512449 (010)63928687,63928688 e-mail:jzjs@sina.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