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投稿指南
版权转让协议
期刊订阅单
 
建筑技术杂志社
 
 扫描二维码,快速进入
《建筑技术》官方主页
 
 
2016年 第47卷 第4期   2016-04-15 出版

建筑工业化
预应力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结构设计与研究
建筑工业化
294 关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工业化施工的问题
杨嗣信,王凤起
现浇钢筋混凝土工业化施工对建筑工业化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其表现为钢筋工程工业化、混凝土工程工业化以及模板工程工业化,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应尽量采用高强度钢筋,消除现场配制加工等人工操作,大力推广点焊钢筋网片及成立混凝土施工专业公司,不断创新配合比,取消“后浇带”,采用“跳仓法”施工,加强混凝土养护和成品保护工作,同时,现浇钢筋混凝土工业化施工同样还应加强科学管理。
2016 Vol. 47 (4): 294-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298 我国建筑工业化60年政策变迁对比
陈振基
从1956年《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决定》到201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筑工业化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提出发展目标到方向性意见、从“三化一改”到建筑模式的各个阶段,政策的制定和变迁应基于工程实践,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工业发展的最高层次应积极推广,同时要考虑地区差别;建筑工业化发展要考虑多途径、多模式发展;工业化产品要多品种、多档次应用;技术政策要有连续性,更要尊重企业和工程人员的经验积累。
2016 Vol. 47 (4): 298-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01 我国装配式住宅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杨闯,刘香
当前,国外装配式住宅发展已呈现出地域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而我国装配式住宅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推广中还存在成本价格高、管理体制和相关规范尚不健全、产业链不成熟和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鉴于此提出应对策略,即加快推进装配式住宅标准化工作,加大科研投入与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在市场上形成装配式住宅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研发、生产和产品展示的完整产业链,为大规模推进装配式住宅实施创造条件。
2016 Vol. 47 (4): 301-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05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安全和质量评估
李颖,李峰, 邹宇,马晓元,吕征宇,吴小竣
引入层次分析法,以施工流程为研究对象,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对施工过程的危险源与质量控制点进行分析识别。针对不同的安全和质量控制项目,采用专家打分法对其进行量化处理并建立评价矩阵。案例结果表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对于安全和质量能起到有效控制,而在变电站项目中,这一优势更加突出。
2016 Vol. 47 (4): 305-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10 上海保障性住房装配式住宅适用建筑体系研究
王勇,夏小喜,朱宋煜,宋歌
结合上海市保障房和工业化住宅发展的实际,对适用于上海市保障房的工业化住宅体系进行研究。介绍装配式结构体系,确认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对建筑提供典型户型的建模、拆分、详图绘制等形成了完整的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结构方案,并进行了此体系的成本分析。
2016 Vol. 47 (4): 310-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13 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保障性住房设计策略研究
江海涛,王巧雯,郑恒祥
以国家扶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背景为契机,通过对保障房的特征及问题分析,以哈布瑞肯(N. John Habraken)开放建筑理论为依托,探讨该理论在保障性住房设计中的应用,提出适应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相应设计策略,即支撑体部分+填充体部分分离设计和公共部分+私有部分两阶段设计。
2016 Vol. 47 (4): 313-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16 全自动码坯机控制系统的研究进展
刘红梅,米乐,吴成群,徐元彬,吕毅
全自动码坯机主要由框架结构、提升结构、行走机构、码坯架、保护机构、自动控制部分和气动部分7个模块组成,控制系统是全自动码坯机的核心部件,其由控制器、被控对象、执行机构、传感器组成,控制器当前主要可分为继电器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和微机控制系统三种,当前,全自动码坯机控制系统虽有一定的进展,但在能量管理技术仍然有要改良和完善的地方。
2016 Vol. 47 (4): 316-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19 工业化住宅产品可变式室内装修与家具模块设计
蒋博雅,张宏
以60 m2的铝合金太阳能小住宅作为研究对象,将室内装修与家具模块的整体系统分为4个部分,即导轨移门系统、橱柜壁床系统、智能家居系统和便携家具系统,以实现室内装修与家具模块可变式设计。
2016 Vol. 47 (4): 319-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预应力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321 大跨度框架梁体外预应力复合加固设计与应用
廖明进
某加固改造工程涉及超大跨度框架梁的加固设计,经方案比选后决定采用型钢加固与体外预应力加固相结合的复合加固办法,充分发挥并较好地结合了两种加固方式的各自优势,完满地解决了空间受限条件下的超大跨度框架梁的加固技术问题,可为类似工程问题提供借鉴。
2016 Vol. 47 (4): 321-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24 非对称布置预应力筋理论不动点计算方法
张善稳,王修信
围绕预应力筋布置为非对称形式的理论不动点位置的求解,根据预应力摩阻损失原理和几何关系的平衡条件推导出预应力筋曲线段理论不动点的通用公式。结合工程中常用的圆曲线和抛物线预应力筋形状,推导出这两类曲线的弯曲角θ、曲线长s和确定理论不动点的计算公式。通过工程算例的计算过程,表明了给出公式的简便实用性,并与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比较说明公式的准确性。
2016 Vol. 47 (4): 324-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28 预应力型钢组合内支撑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金波
以杭州地区颇具代表性的某深基坑工程为案例,针对其设计与施工,钢支撑架设及拆除,深基坑工程采用钢结构支撑体系的优点等进行技术研究,并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为类似工程提供可借鉴的指导性技术文件。
2016 Vol. 47 (4): 328-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32 预应力劲性混凝土梁全过程分析
刘叶锋,张明波
根据基本假定并考虑材料特有的力学性能,以数值积分方法编制了预应力劲性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的计算程序,为验证程序的精度和可靠性,对文献预应力劲性混凝土梁的三分点加载试验进行了对比,数值计算出的荷载-挠度曲线同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研究表明数值模拟方法为进一步预应力劲性混凝土构件设计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和手段。
2016 Vol. 47 (4): 332-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335 超高层建筑混凝土泵送施工工艺探讨
李路明,陈喜旺,张莉,李立辉
结合北京“中国尊”项目和水平1 590 m盘管试验,探讨混凝土可泵性评价,根据可泵性评价,选型泵管,就管道布管确定基准点原则、等高等5大原则,设计合理有效的泵送工艺和洗泵方法,对提高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及施工效率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意义。
2016 Vol. 47 (4): 335-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39 基于Bolomey理论超高层高强泵送混凝土设计
刘虎,张莉,李立辉,周剑波,周晓明
设计试验以确定高强混凝土的不同颗粒级配集料的搭配比例,最终达到混合料孔隙率最小的目的。通过使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的颗粒级配;根据松散堆积密度理论试验确定粗细集料比例关系;基于Bolomey曲线研究超高层泵送混凝土级配曲线特征,根据实际试验修正相关参数,发现最佳配合比,得出硅灰微细颗粒填充效应能有效提高混凝土拌合物的密实度,粉煤灰微珠效应能提高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起到物理减水作用的结论。
2016 Vol. 47 (4): 339-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43 某政务服务中心结构设计
张玉辉
某政务服务中心建筑总面积约20.8万m2,建筑总高度99.00m。结构设计时分别对混凝土和钢结构部分进行分析和计算,主体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裙房为框架结构。南侧市民广场为单层大跨拉索钢结构,广场靠入口一侧为整片玻璃幕墙,另一侧为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钢结构两端为2个巨型格构柱,屋顶张弦梁结构通过大环梁与柱相连,其中与主体混凝土柱连接的节点采用双向抗震铸钢球铰支座。在满足结构受力要求的前提下,结构设计和建筑设计达到了很好的统一,取得了良好的建筑效果。
2016 Vol. 47 (4): 343-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47 滨海地区抗侵蚀防腐阻锈混凝土外加剂研究
薛军鹏
针对研制开发的抗侵蚀防腐阻锈剂外加剂,采用膨胀系数及抗蚀系数、硬化砂浆性能、混凝土耐蚀系数、混凝土电通量等耐久性指标进行评价。试验显示,该抗侵蚀防腐阻锈外加剂可一定程度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且经济环保、操作简便,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2016 Vol. 47 (4): 347-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49 绿色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
张龙飞,陈志林
天然绿色纤维原料来源广泛,只要纤维表面采取合适的预处理,通过化学药剂浸泡或利用聚合物包覆纤维方法,可“堵塞”细胞腔和微毛细孔,从而保证水泥与纤维形成良好的界面粘结性能,但如何更好地对现有纤维原料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如何解决纤维添量大时纤维易结团等成为需解决问题;建议开发新型复合化学助剂和包覆剂,优选匹配优良的纤维处理复合技术;提高纤维掺量,对于高效利用加工剩余物、农业剩余物具有重大意义。
2016 Vol. 47 (4): 349-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53 基于Revit的BIM技术在地下结构
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方海龙,曾亚武
分析了BIM技术应用于地下结构设计的局限性,即BIM核心软件缺乏岩土结构族及相应的材质属性,且不能与具有地下结构分析功能的软件很好地对接。为此,在BIM核心建模软件Revit中创建了岩土结构族和相应的岩土材质,结合某地铁车站实例建立了包含地层岩土体的部分主体结构模型,利用CAD软件作为中转,成功将Revit三维模型导入ANSYS中,并通过Revit API创建插件提取BIM模型信息导入ANSYS中,进行了地层中地下结构受力变形的计算分析,初步实现了BIM技术在地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6 Vol. 47 (4): 353-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结构设计与研究
357 网架结构的安全性检测与评定
黄辉,陈兴林,刘元寿
某投入使用10年的网架结构须进行安全性评定,对网架杆件规格进行调查、统计,绘制平立面图,并抽取3根进行尺寸检查、厚度测量,钻取钢屑进行化学分析,对节点连接、支座连接、构件变形、涂层外观及渗漏情况进行检查,采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模验算结果,该网架的网架结构现状安全,可为网架结构安全性检测和评定提供借鉴。
2016 Vol. 47 (4): 357-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59 爆炸荷载作用下网架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杨利国,耿亚杰
将爆炸荷载简化为三角形的冲击荷载,采用有限元将其施加到某跨度为24 m×36 m的某加油站正放四角锥网架结构底面,分析网架结构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纵向和横向网架节点位移均为中间大,两边小的状态;各个节点的加速度在爆炸发生后经过一定时间的上下波动才开始有较大增长,且角部节点波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节点;在爆炸荷载作用下,大部分上弦杆的最大轴力为拉力,部分下弦杆受拉,部分下弦杆受压,下弦杆件受力比上弦杆件大些;边跨轴力分布为中间杆件小,两侧杆件较大;中跨轴力分布为中间杆件大,两侧杆件较小。
2016 Vol. 47 (4): 359-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62 少墙框架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
林咏梅
对某多层建筑按纯框架结构及设置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两种模型进行了多遇地震下的抗震计算,经比较发现,后者的各项抗震性能指标均优于前者,而经济上并未造成浪费。对于高地震烈度区,设置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可以说是性价比比较高的一种结构形式。
2016 Vol. 47 (4): 362-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65 道路上盖结构基于性能的结构
抗震设计研究
石中明
结构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非线性弹塑性分析是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一道路上盖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获得整体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并评估结构的薄弱位置,分析结果表明结构的动力特性满足现有抗震规范的要求。
2016 Vol. 47 (4): 365-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68 大跨度拱式管桁架结构卸荷过程中的
节点次应力研究
王韦,王茂法,徐淑华,王智勇,张凯
在吊装过程中或吊装完成后,倒三角形断面大跨度拱式管桁架的刚接节点会在自重作用下或与其他桁架连接作用下产生次应力,从而影响桁架节点变形和稳定性。利用ANSYS建模,对节点精细模型在给定的强制位移下的应力、强度及稳定性进行验算。在确保承载力及稳定性的基础上确定了整体吊装方案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2016 Vol. 47 (4): 368-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71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实例
舒林,谭继可,贾善坡
基于Perform-3D软件,输入3条地震波对工程实例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以ASCE 41规定的构件弹塑性变形量化指标作为可接受准则,对工程实例进行抗震性能评估,结果表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刚度降低有限,结构处于弱非线性状态;层间位移角等性能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满足“强柱弱梁”等设计要求;剪力墙、框架梁(连梁)等构件比预期性能目标好,结构处于运行控制性能阶段,有较多的安全储备。
2016 Vol. 47 (4): 371-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74 利用框–剪结构协同工作性能优化结构布局
赵杰林
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一种复合受力体系,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工作有效优化了结构性能。在分析二者协同工作性能的基础上,探讨了结构设计怎样利用此性能,并通过一个设计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框架与剪力墙的协同性能,合理搭配框架与剪力墙的刚度,在保证结构体系整体抗侧刚度满足规范要求的条件下,可以有效节省结构材料,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016 Vol. 47 (4): 374-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378 关于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探讨
陈振基
当前,各地积极推广住宅产业化,已形成了预制厂建设热潮,对这股热潮须加以警惕。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不只是住宅产业化一个方向,住宅产业化也不只是预制装配化一条道路:住宅产业化发展要多途径,以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为重点,以产业工人的形成和发展为支撑点,以管理模式的突破和创新为切入点。地方住宅产业发展应考虑经济效益,预测当地建设规模,制定路线图,切不可盲目跟风。
2016 Vol. 47 (4): 378- [摘要] [HTML 1KB] [PDF 0KB]
建筑技术
● 郑重声明
● 声明
● 重要通知
● 欢迎订阅《宏观经济管理》
● 《建筑技术》荣获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
● 《建筑技术》喜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 《建筑技术》2017年分类总目次
【公告】《建筑技术》再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
【公告】《建筑技术》《建筑技术开发》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
● 《建筑技术开发》征稿启示
期刊订阅
● 第七届(2012—2015年)《建筑技术》《建筑技术开发》优秀论文评选揭晓
● 热点文章
● 征订声明
 
 
?
版权所有 © 2011 建筑技术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广莲路1号建工大厦A座9层,邮编100055 电话:(010)68512449 (010)63928687,63928688 e-mail:jzjs@sina.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